房地产产业链包括四个部分:①城市配套②房地产金融③中介服务④物业服务房地产开发,一般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盈利而开发房地产项目,而在此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经营行为,包括项目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建设,销售等。在我国房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带动作用,2015年房地产占GDP的6.1%,房地产开发占城市固定资产的20%,形成了一条独特而庞大的产业生物链。房地产产业与上游相关的产业,以及由其带动的下游相关的产业的关系,不仅范围广,还能带动其他行业的提升,房地产发展各个阶段,所涉及的行业有很多,对于大多数的购房者来说,可能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遇到的就是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所以好的一些地产商自己就会配套相应的物业服务。
如何看:房产商曝灰色产业链:四成利润被职权部门拿去
155****4914 | 2014-04-13 11:47:46-
147****5331 房产商曝灰色产业链:四成利润被职权部门拿去
2007年 05月 11日 16:38 深圳新闻网
漫画:越走越远——房产暴利何时休 中新社发 任士可 摄
深圳新闻网讯 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各部门联手调控房价等一系列调控措施浮出水面,房屋开发成本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话题。近日,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向记者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房开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
在记者保证不透露真实姓名的情况下,这位姓蒋的房地产开发商自述了亲身经历的楼盘开发“灰色产业链”。
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
我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商品房建筑行业。当年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价不过350元至400元,房价不过1000元/平方米至1500元/平方米,建筑成本占房价的1/4,加上土地出让金,房地产成本价格也不过是房价的1/2至1/3,如今建筑成本比原来只涨了100元至200元,房价却比原来翻了好几倍,房屋成本只占房价不到20%。
前些日子番禺包工头向媒体公布的商品房工程明细账,实际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不过572元。这还是珠三角的价格,中西部省区的价格比这个更低,因为人工成本要比那边低很多。相比之下,中西部省区的人工费用只有珠三角的1/2至2/3,铁工为5元/平方米,木工是10-12元/平方米,泥工为3元/平方米,负责贴外墙瓷砖的人要20元/平方米。
南宁、贵阳、成都等地的房价已经比上世纪90年代涨了近10倍,价格从600-700元/平方米,飚升到4000元/平方米至8000元/平方米,上万元的豪宅也为数不少。实际上,面积越是大的楼盘,建筑成本越低,因为建筑商减少了很多钢筋、水泥、窗框、管道等费用,售价昂贵不过是迎合人们贪大求全的消费心理。
“招拍挂”:内行“懂门道”消化两成利润
土地价格、开发成本是不少房地产商向外宣称“价格上扬”的**大原因。实际上,土地“招拍挂”没有增加房屋成本,而“暗箱操作”成为房地产商降低成本的主要渠道。
“招拍挂”的项目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规模较小的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开发商可以通过“内部渠道”了解政府方面的土地价格“底线”、“上限”,与有可能参与的同行形成“价格同盟”,由一家公司竞拍下来后,其他公司共同建设,但楼盘销售价格参照周边楼盘价格抬高销售;一种是规模涉及几百亩土地的项目,土地连片开发就需要通过集体“围标”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掌控,开发商往往事先做好评估部门、招投标审委会的“工作”,通过招投标“评估”方式,排挤一些外来的竞争者,通过打压对手、减少竞争压力来降低潜在的成本风险。还有一种是通过规划部门的“风声”,在未来的**抢先“圈地”的做法。如政府搬迁、城市发展规划等出台前夕,地方政府决策层尤其是“一把手”对城市发展的目标指向,成为开发商趋之若鹜的消息,一有风吹草动,房地产开发商就会连夜“跑马圈地”,因为这时候土地价格**低廉。
要获得这些消息、“搞定”这些职能部门,就必须“有酒大家喝”,从楼盘开发中拿出一部分利润,让包括评估、规划、拍卖、土地、政府等部门“分享”。我认真计算过,无论大中小型楼盘,要真正在当地站得住脚,至少要拿出两成左右的利润,通过请客吃饭、逢年过节赠送“购物卡”、假期组团旅游、支付出国考察费等方式来“摆平”这些权力部门。
土地“招拍挂”不但没有增加房屋成本,反而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抬升房价的重要借口。表面上看土地价格很高,但分摊到每平方米的价格就很少,原来建设20层高的楼盘可以建设到40层楼高,成本降低了一半,房价却涨了一倍。
改规划 乱测量 滥用料=高利润
修改规划、楼盘测量时与测评部门“互通有无”,施工中滥用材料,这些都是房开商牟取高额利润的关键环节。
修改规划和楼盘面积测量是实现楼盘后期“利润增殖”的核心,这部分利润超过20%。只要有了前期到位的“工作”,规划建设部门不会对楼盘开发的层数、公摊面积、绿地面积进行认真测量,相关社会化的测量部门、评估部门因为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在吃了一两顿饭之后,往往也对开发商房屋面积“跑冒滴漏”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滥用料也是利润实现的重要手段。钢筋、水泥、板材、管线等,只要有出厂合格证,平时很少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这部分材料建筑商往往精打细算,恰到好处地在管线、窗框等不影响工程质量的环节上使用相对价格低廉的产品。这部分产品质检部门不像钢筋水泥等大宗商品那样高度关注。但由于数量巨大,所获得的利润也非常高。
4成利润为职权部门买单
“吃得下,吞得掉,消化得了,没有后遗症。”这是房开商与诸多相关职能部门“合作”的重要前提。请客吃饭一顿没有上万元会让领导“没有面子”;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外出旅游”,不出国门就是没有旅游,这些部门只是象征性地交纳部分旅游费用,90%以上由我们直接支付给旅行社;逢年过节的“购物卡”,一次性就是几十万元。
我们当然害怕审计部门查账,但比起酒店、宾馆等行业来说,建筑行业也**容易开账出资,从进料源头、施工环节上,就能够将一大笔钱“费用”消化掉。“借用”身份证登记来冒充员工数量,用工资“冲抵”开销;把日常成本做大……这些都是房开商“化解”灰色产业链的主要手段。
我认真算过这样一笔账:一栋楼盘开发下来,成本只占房屋价格的20%,房开商能够拿到的利润占房屋价格40%,还有40%就是被各种“灰色开销”吞噬了。其实,只要地方政府和相关职权部门认真履行中央的政策措施,监管部门强化监管细节,我们完全可以把余下40%的“灰色开销”降低下来,返还给购房者。这相当于开价6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只需要3000元/平方米至4000元/平方米就能够买下来了。(记者:何丰伦)
2014-04-16 09:07:46 -
154****4514 linsj:你好!
政府对房地产开**税太重,很多是重复征收,是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甚至有的时候是主要原因。
关于房地产开发环节到底有多少税:
1、土地取得后的契税、印花税;
2、建造期间有:建筑材料包含的增值税(17%)、企业所得税(33%)、印花税,建筑安装工程的营业税(3%)、企业所得税(33%)、印花税;
3、开发商按照销售价格的5% 0.96%的营业税及其附加;开发商的企业所得税33%,土地增值税(20%~60%)、印花税;
4、业主缴纳的契税、印花税
在小县城,如果土地价格为0,房价为1000元,造价大约600~700元,还要有水、电配套或者还有暖气、至少300元,还有道路配套费、营业税5% 0.96%的附加=120元,因此开发商不可能有20%的利润。
2014-04-15 12:31:41 -
147****2069 你好!你说的是上海的松江?我也是上海的,象这类房产是不可以合法买卖的,没房产证不可以上市交易,你如果购买后,将来动迁时,得不到补偿!你其实可以购买有房产证的房产,同地段的房产价格差不多的! 2014-04-13 11:53:21
-
问 房地产产业链答
-
答
国外的房地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象中国这样以开发为主,而是以中介为主,已经真正属于第三产业了。确实,中国的房地产现在是不伦不类,这样长的产业链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造成企业的全军覆没。
全部3个回答 > -
答
消费者在买房时,不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在交易过程中,经常会被售楼人员忽悠着签约掏钱。消费者该如何尽可能地规避购房陷阱?记者根据市场调查和消费者投诉情况,总结出如下售楼人员常用的八大售房忽悠术,提请您多留心。 招数一:收封房金逼订 有些售楼人员会先察言观色,判断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假如其购买意愿很强烈,售楼人员就会让消费者先交一点钱,这叫“小订”或“封房金”,钱数一般不多, 一两百元即可,**多1000元。交钱后,售楼人员便承诺不再把这套房子介绍给其他人,这让消费者对其有了归属感。其实,这是一种被行内称作“逼订”的销售 技巧。消费者交钱后,会在心理上对这个楼盘有了牵挂,往往**终会将其买下。 招数二:封杀第一需求 楼盘的销售现场通常会张贴出一张销售进度表,上面明确显示哪些户型已被售出、哪些户型已被预订。如果消费者完全相信这个进度表,可能就被忽悠了。 在售楼人员介绍楼盘情况时,消费者第一眼看中的往往是整个小区**好的房子,但这样的房子并不一定能买到手。当售楼人员用某些暗语询问销售控制台时,控制台的人员立即就心领神会,告知消费者这套房子已经售出。 一个项目刚开盘时的价格通常较低,此时,一些开发商就会以“小区里**优质的房子”作为诱饵,吸引消费者的关注。随后,开发商会为了把位置、户型不理想的 房子先卖出去而谎称好房子已经售完。随着销售量的增长,开发商会将较好的房子逐步放出,而销售后期的价格必然会上涨,于是好房子也能卖出个好价钱。 招数三:囤房加价 对于销售情况比较火爆的项目,消费者想买的房子往往已经售罄。其实,售楼人员自己手中有时会握有一些房源,当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强烈时,售楼员便声称正好 有人想加价转让,一些消费者为了买到满意的房子,往往会心甘情愿地加价购买。殊不知,这笔转让费其实已经装入了售楼人员的腰包。 招数四:苦肉计 一些售楼人员会时不时地用点苦肉计,如有意选择在下着倾盆大雨的天气拜访客户,让自己湿漉漉地把资料送到消费者手上;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身穿裙子陪消费者看房,冻得嘴唇发紫……此时,消费者往往**容易动恻隐之心。 招数五:美化楼书 开发商常常利用光影、修图等手段美化楼书,一些较为冲动的消费者容易被此迷惑,进而买下房子。除此之外,对于楼盘沙盘所呈现出的效果消费者也不要完全相信。 招数六:借名贴金 许多楼盘常常在广告中声称,小区聘请了某知名外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事实上,一些开发商通常只付费购买了知名外资物业公司的名 称使用权,然后称其为物业顾问。通常情况下,知名的外资物业公司只会为每平方米价格在数万元以上的高端楼盘服务,而借用其名字的开发商通常自己组建队伍, 对小区进行物业管理。 招数七:偷换概念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开发商常在销售时偷换概念,用绿化覆盖率代替绿地率。 据记者了解,小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的概念并不一样。绿化覆盖率是指绿化垂直投影面积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如树的影子、铺在露天停车场中间可以种草 的方砖等,都可以算入绿化覆盖率中。而绿地率是指小区范围内各种绿地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消费者千万别被开发商的文字游戏蒙蔽了。 招数八:样板间“偷龙转凤” 很多消费者都反映,开发商实际交的房与样板间不符,甚至有很大的落差。 很多样板间虽然面积不大,只有100平方米左右,但一进去立刻给人一种宽敞舒服的感觉,一点也不像100平方米的房子。原来,有些样板间会把墙打掉,然 后装上玻璃等相对透明的东西。这样一来,空间的延展性立刻增强了,消费者看着也舒服很多。可是,交房时那堵厚厚的墙并不会被换成玻璃的,由此便产生了视觉 落差。若消费者受样板间的迷惑,购买到了性价比其实并不高的房子,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
答
房地产广告大多会在房屋价格和付款方式上做足文章,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则广告称“3万元拥有一个家”,的确让人心动!其实这3万元只是首笔房款,**多只占总房价款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有则广告称“前3名特惠价4000元/平方米”,而这里的行情是6000元/平方米以上。客户匆匆赶来,销售人员告知“您来晚了,前3套已被别人订掉。现在剩下的价格都在6500元/平方米以上。”更多的房地产广告只打出起价或**低价,而平均价可能要高出20%以上。这个让人心跳的**低价实际上是楼层、朝向、房型、景观**差的。 应该说,付款方式的多样性为买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总的趋势是让买房人买得下来、付得轻松,但也有房产商在付款方式中玩花样,而且手段隐蔽,购房人不具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和风意识往往难以识破。“以租代售”、“用租房的钱买房”,无疑可以减轻买房人的付款压力,甚至付款期(一般为几年)的主要风险(房屋毁损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甚至是支付风险)仍由卖方承担,这无疑对买方是有利的。但少数开发商则暗中抬高当今市场售价,多数买方会因为付款轻松、风险较小,可以拿本来用于购房的钱去投资赚钱,而不愿与房产商斤斤计较,或者没有发现其中奥秒,暗中吃亏。
-
答
可以拒绝,向相关部门咨询,或者诉诸法律。
全部11个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