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房屋预售许可证,应访问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官方网站,或直接向开发商索要,确保购房权益。
全部3个回答 >买房的预售许可证在哪里查询?
151****0167 | 2025-03-15 20:27:55-
130****0243 我听说预售许可证很重要,但具体怎么查不太清楚。好像可以去住建局官网查,或者直接问售楼处的人。有经验的朋友告诉我,没有预售证的房子千万不能买。 2025-03-22 18:18:49
-
185****2739 我买房时都是先去住建局官网查预售证,再实地看房。预售证是买房的前提,没有的话风险很大。查的时候注意项目名称、开发商等信息是否一致。 2025-03-20 12:57:02
-
133****7048 预售许可证查询可通过住建部门官网、售楼处公示、房产信息网站等渠道。数据显示,合法合规的预售许可对保障购房者权益至关重要,建议购房者务必核实。 2025-03-16 12:29:49
-
184****1172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方可对外销售商品房。公众可通过当地住建部门官网查询预售许可证信息,确保所购房屋合法合规。 2025-03-15 23:57:51
-
151****2986 查询预售许可证,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 访问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官方网站,通常有专门的预售许可证查询系统;2. 前往售楼处,要求查看预售许可证原件;3. 通过房地产信息网站查询,如中国房地产信息网等;4. 咨询专业律师或房产中介。查询时,请注意许可证上的项目名称、开发商名称、批准文号等信息是否与实际项目一致。 2025-03-15 23:07:47
-
答
-
答
想要查房地产开发商是否有预售证需要到当地的房屋管理部门查询,查询方法以成都市为例:1、打开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在网站首页右侧点击查询中心:3、点击后在左侧点击企业资质查询:4、点击后默认是企业资质,在右侧点击预/现售项目:
全部5个回答 > -
答
1、预售证是房管局负责审批颁发的,如果办理出来了一是在售楼处会有展示,二是房管局有备案,如果要查询预售证,是可以直接给房管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核实的,他们会告诉你的。2、《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是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的批准文件。其主管机关是市国土房管局,证书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印制、办理登记审批和核发证书。3、开发商只有在取得了预售证的情况下才可以对外销售房子,收取购房者的房款,未办理出预售证收钱的属于非法行为,法律不保障买卖双方的权利的!
全部5个回答 > -
答
当地的房管局网站可查预售证。查询时一定要对一下证号及相关信息,因为假的预售证一般号是真的,内容会张冠李戴。
全部3个回答 > -
答
预售许可证小知识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预售许可证。房屋的预售许可证是是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颁发的,有了这个证,房屋就可以进行预售了。这个证件的主管机关是国土房管局,预售证也是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印制、办理登记而成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想获得这个证件就必须通过相关的认定。房地产商在出售商品房的时候,房屋如果建成了,那么就必须持有房屋所有权证书。购房者还要调查预售许可证查询以及房屋的建筑质量,一般来说,购房者还可以查验房地产商的《工程验收证》。预售许可证如何查询房屋的预售许可证如何查询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个案例。上海市的张先生认购了一套公寓后,就像查询预售许可证,希望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得知该公寓用地性质是不是商业用地。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规定,购买商业用地的项目是无法办理户籍、落户手续的。张先生根据预售许可证的查询结果,只好决定放弃购买这个房屋,并向开发商申请退款。但是,开发商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张先生只能向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投诉。没想到,市房地产的行政主管部门经查实,发现这个项目在售楼处,醒目地张贴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查询还有一些购房须知等公示专栏。张先生自身疏忽,导致与开发商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合同纠纷,相关的部门建议张先生自行与开发商协商,对开发商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满意的话,可以通过司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国土房管局提醒各位购房者,如果开发企业采用的是“推广名”促销房地产项目,那么这种行为属于违规行为。市民购买的预售商品房应该要登录官方,对预售证进行查询,一些项目标准地名等相关信息就会冒出来了。不要随意地购买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者产权不清楚的房屋。购买房屋前还有了解商品房的预售许可证,上面应该住注明使用性质。许可预售的商品房项目中常见的使用性质如下。住宅的使用年限为70年,相关的税费、水电费、物管费按住宅用地类计收。商业用地的使用年限为40年,相关的税费、水电费还有物管费按商业用地计收。办公用地的使用年限为50年,相关的税费、水电费还有物管费等,按照其他标准收。商品房的预售许可证查询工作还要更加严格,不可以出现虚假审核的情况,以免造成购房者的财产损失。
全部3个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