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房置业中“缩水”现象屡见不鲜。房屋面积、层高、规划配套等方面都有可能出现该现象。有的“缩水”太严重、夸张,会给购房者的生活和经济蒙受 严重的损失,可目前一些购房者对这些“缩水”陷阱却浑然不知。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些买房常遇到的“缩水”陷阱。针对这些缩水陷阱,我们在买房签订合同时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面积缩水 弄清赠送面积和公摊面积 有些开发商会在户型图上标明房屋的赠送面积,但是购房者签合同时或者实际入住测量才发现赠送面积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多,再或者售楼员开盘的时候介绍楼盘的公摊较小,直到签合同才知道相差很大。 支招:购房者要明确两点,第一,赠送面积不能以图纸上的标注为准,图纸只能作为参考,具体的面积需要购房者查看购房合同里的规定或者去毛坯房中进行测 量。第二,要在看房阶段仔细询问公摊面积,特别是要买的楼栋公摊面积,因为每栋楼的公摊可能不同,不要笼统地问,售楼员一般会把公摊往小里说。 规划缩水 细化补充条款防止规划“变样” 现在,不少楼盘都在卖未来规划,承诺一期后面会有宏达的规划。比如,附近会建大型公园、商业体、**、医院等,有的还在宣传中附上了整体规划图。更有甚者,没拿预售证就开始卖房。 支招:部分开发商会把一期后面的规划描绘到楼书中,并就后期规划在合同中约定免责条款,或约定特别轻的违约责任,以获取较小的违约成本与小区规划变更间 的差额利益。建议消费者,先查明开发商是否已取得了后面地块的开发权,再查明小区规划是否已经过审批;也可要求开发商把这个规划作为补充条款写入合同,并 在合同补充条款中约定较高违约金。 层高缩水 要明确约定违约赔偿数额 有的购房者很在乎层高或者就是冲着某个楼盘的层高优势去的。比如,购房者与开发商签订预售合同,合同约定房屋层高为2.8米。交房后才发现房屋质量保证书中注明的层高有的为2.8米,有的为2.7米。实际自测,结果发现高度更低。 支招:商品房层高与合同约定不符属于违约行为,须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业主没有约定开发商赔偿数额,法院只能从合理性角度出发,酌情确定赔偿数额,而这种赔偿数额一般低于业主的预期。专家提醒说,要明确约定层高“缩水”的违约赔偿数额,建议买房人在合同中注明。 年限缩水 签约前弄清土地和房屋的使用年限 有的楼盘拿地时间很长,这样一来,实际使用年限就会相对较短,特别是一些烂尾楼或建了很多年的房子。售楼员在介绍这种楼盘时,会刻意避开拿地时间,转而介绍楼盘其他优点。 支招:有许多买房人不太清楚土地使用年限和房屋使用年限的具体区别。时下,大多开发商是直接从政府部门受让或从其他开发商那里转让而拿到土地的。买房人 买房后,对该房屋所享有的使用年限应为:原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使用年限减去开发商已使用的年限。专家特别提醒,买房人在签约前,**好到相关部门就土地 性质和房屋土地使用权的起始期限了解清楚。 承诺缩水 售楼员为了卖房会进行误导 有的售楼员为了更快地卖出房子,会以 “开盘**低价”吸引消费者,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低价的房子,或者所谓**低价的房子的楼层和采光都是你不会要的特殊房源。要签购房合同时,售楼员会“催促” 购房者,48小时不签合同,合同会冻结,解冻费和手续费都需业主自己支付。还有的开发商会进行一些误导宣传,为了增加期房的竞争力,承诺购房者在交房之前 可以提出申请提前进场装修,那些想要更早入住的购房者很容易轻信。 支招:购房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另外, 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例如,不签合同就会冻结等说辞,只是售楼员“威胁”你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合同一旦冻结,要想解冻对开发商来说会更麻烦。**关键的, 购房者要仔细盘问售楼员,不要被其轻描淡写的几句好话说服,对于一些实际的好处,一定要再三仔细确认才可相信。 买房非小事,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以合同为主,眼见为实。对于售楼员关于未来规划、配套的介绍以及楼盘特有的一些优势,一定要再三确认询问核实,不要轻易听信宣传。
新手购房需要规避哪些风险?
166****4414 | 2024-11-06 13:28:00-
185****1276 买房要耐心,多比较,选好地段,了解政策,别贪便宜,注意房屋质量。 2024-11-16 12:53:01
-
130****4973 规避市场、法律、财务、质量、规划、政策、流动性、环境风险。 2024-11-13 17:35:14
-
150****3207 购房风险包括市场波动、政策调整、区域发展不确定性等,需综合分析。 2024-11-10 10:36:13
-
166****7880 买房要选好地段,看周边设施,了解房屋质量,别被低价诱惑。 2024-11-07 20:18:35
-
133****1726 投资房产要关注地段、价格、政策和市场趋势,避免盲目跟风。 2024-11-06 22:11:44
-
150****0831 新手购房时,需规避以下风险:1. 市场风险:了解当地房地产市场走势,避免在价格高位时购入。2. 法律风险:确保房产权属清晰,避免产权纠纷。3. 财务风险:合理评估自身经济状况,避免过度负债。4. 质量风险:检查房屋质量,避免购买问题房。5. 规划风险:了解周边规划,避免未来可能的不利影响。6. 政策风险:关注政策变动,避免政策调整带来的损失。7. 流动性风险:选择流动性好的房产,便于未来转手。8. 环境风险:考察周边环境,避免噪音、污染等问题。 2024-11-06 18:54:05
-
答
-
答
合伙购房风险多,合同明确,沟通顺畅,财务透明。
全部3个回答 > -
答
首次购房不免会让人很兴奋,对自己即将降临的新家产生无限期待。以至于忽略掉很多会影响你后期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问题。如果你在找房过程中努 力保持冷静,尽力避免犯错,那么找到满意房子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是这很值得。因为你的未来将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首次 置业常犯的错误。 太情绪化 啥叫情绪化,想必大家都知道。第一次买房总是会太激动,理性很容易被蒙蔽。所以学习一下专业的住房革新投资者,他们买房子时只会考虑一件事:我的资本回报率是多少?如果他认为投资不能得到较好的回报就会放弃,你也应该这样。 没有提前做市场调查 什么?!买房还要做市场调查?那是必须的。太多首次置业者完全依靠旁人的意见,而实际上你应该先行一步,对市场进行独立调查。在当地报纸和网络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拍卖结果,将你的调查范围缩小到你想买房子的地区或街道,然后找出那里的房子都卖到什么价位。 没有专业机构进行购前检查 你造么,请专业机构进行购前检查很重要,这就好比在你买车之前去做车检一样,是你将来住房好坏的直接保障。 **好的房产交易是那些购买后只需要稍作维修或修缮的房子,**差的交易 是那些购买后需要花费大笔金钱进行大修的房子。那些需要大修的地方通常不在显眼的地方。没有要求独立房屋验收机构对房产进行检查并出具购买前验收报告所省 下的几个小钱可能会导致你在入住后要额外花费好几千大洋。 不提前确认贷款额 贷款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只知道你有申请住房贷款的资格是不够的,在开始找房子前,去出借方那里确认一下他们愿意贷给你多少钱,这会帮你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你能负担得起的房子上,从而避免找到理想的房子后不能买而感到失望。 贷款太多 首次买房者有时候会犯个致命错误,就是贷款金额达到了他们能负担的极限。这会让你的财务状况紧张到极点,搬新家时没法对房子进行装饰装修,更糟糕的是,你可能因此没有经济能力在新房子里享受生活。如果你还面临无法预料的财务问题,以后可能还会不得不将房子卖掉。 不理解各种贷款方案 虽然现在能拿到的住房贷款比以前要容易,但是更有风险,更昂贵。一笔没有**款的住房贷款需要额外支付贷款保险,付点**款省掉贷款保险会不会更好?请咨询各出借方,跟他们讨论一下你的各种贷款选择。 额外费用估计不足 买房时,要付出的钱不只是房款,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费用要考虑的,包括:房屋保险、搬迁费、验收报告费用、印花税、市政管理费。对以上 这些还有一些其他费用估计不足或根本没有估计是许多首次置业者常犯的致命错误,提前了解费用和预算,入住后才不会被经济问题困扰。 如果你在找房过程中努力保持冷静,尽力避免犯错,那么找到满意房子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是这很值得,因为你的未来将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
-
答
听说买房要准备很多,比如预算、选地段、了解政策、贷款什么的,还要多看看,多比较,选个好房子,不过我也不太懂,还得多学习学习。
全部6个回答 > -
答
购房规避风险一:不能只关注房价,更要注重有效房价。有效房价就是你为真正使用的面积所付出的价格。户型欠妥的房子,得房率低,虽然购房总价低,但除以真正可使用的面积,每平米的购房均价其实在增加,再加上后期因户型问题而引发的换房需求,无形中更是增加了购房成本。而好的户型,实用面积多,性价比高,其实是物超所值,相当于花两房的钱买三房,虽然总价稍贵,但被面积一平均,反而比户型不佳的房源更划算。购房规避风险二:周边环境差,未来**潜力低。买房为自住,也应兼顾投资效应,房价稳定**就是在不断减少你的购房成本。同时,好的规划决定一个地段的未来发展,买房不应只注重眼前,毕竟居住是长久的事情。以河西新城为例,几年时间,河西就由荒芜之地变身为可比肩新街口的繁华都会,而在河西奥体刚刚规划之初,又有几人能预见它今日的辉煌?购房规避风险三:非品牌开发商,品质无保障。其实淡市买房,首选品牌。因为淡市之下,一般开发商价高了卖不出,价低了要亏本,怎么办?或许有的开发商就会选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来降低原本必需的成本投入。而对于品牌开发商来说,房地产是他们的主业,甚至是惟一的事业,“品牌”、“诚信”是他们长远安身立命的本钱。所以,淡市之下购置品牌房企的楼盘,买的更是放心与安心,同时,盛世时,品牌房企的价格都是高高在上,只有淡市下,一般购房者才有机会借机抄底,实在是千载难逢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