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是用于什么
全部13个回答 >解除劳动合同后怎么提取公积金
134****0265 | 2018-06-05 15:20:26-
138****3973 一般需要解除劳动合同3年后才能提取,这种提取方式都是销户型提取。具体的细节可能每个地区不是很一样,我们这里是携带销户型提取审批表、公积金提取申请单(三联)、身份证、解除劳动合同证明书到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
一般都是单位的社保员去办的。 2018-06-05 15:21:29 -
143****2928 这个要看各地的公积金政策,各地的提取条件不大一样。
一般来说解除劳动合同并不能提取公积金。 2018-06-05 15:21:13 -
154****2233 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且本人及配偶无尚未偿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可持下列要件到缴存的管理部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
提取要件:①身份证(职工本人和代办人的身份证原件,代办人资格证明文件原件);②加盖单位预留印鉴的《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审批书》;③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证明原件;④已发放住房公积金联名卡的职工,应出具住房公积金联名卡。
提取额度:提取金额为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本息余额,同时注销该职工的住房公积金账户。 2018-06-05 15:20:59
![](https://mimages.jiwu.com/images/v7.0/jlq2.png)
-
答
-
答
可以,销户提取就可以。一、缴存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1)与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且户口迁出本市或者户口不在本市的。提取资料: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离职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或户口准许迁出本市证明。提取额度:可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全部存储余额,同时注销个人账户。(2)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2年以上的。提取资料:与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离职证明)。提取额度:可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全部存储余额,同时注销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以上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都需要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离职证明。二、解除合同提取的限制:(1)丧失劳动能力且解除劳动合同:劳动部门提供的职工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及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证明、提取人身份证;(2)进城务工人员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提供户口证明和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
全部3个回答 > -
答
可以,但是您的公积金要在持续缴纳的状况下。
全部5个回答 > -
问 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答
社会保险属于国家强制性保险险种,任何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对此,《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作了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七项也把“社会保险”作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足见国家对社会保险的高度重视。 由于你即将退休,有两年多没交养老保险金(93-94年),将直接影响你的退休金数额,因此,你有权要求企业为你补缴欠缴的社会保险费,且社会保险也不仅仅是你提到的养老保险,还包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四险。因欠缴社会保险引发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予以解决。 而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储金。职工住房公积金包括职工个人缴存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两部分,全部属职工个人所有。 住房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住房保障制度,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一种形式。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是职工工资的组成部分,单位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是单位的义务,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是职工的合法权利。 因此,企业不为你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做法,侵犯了你应享有的合法权利。但由于住房公积金并未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范畴,所以,企业不为你缴纳公积金的做法,既违法也侵害了你的合法权益。但不能被认定为劳动争议,不能通过劳动仲裁的方式予以解决。 虽然公积金并非社会保险,但也并非可缴可不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该条例第三十七条还规定,单位不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或者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可以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清楚了上述分析后,你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1、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必须补缴,你自己需要缴纳应由自己承担的部分,但93、94年时的工资收入并不高,即使加上应由企业承担的部分,你也可能根本不需要缴纳高达两万九千多元的欠费。如果真出现了你所担心的“厂里一推二六五,什么都不管”的情况,你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即可,**终的裁决是企业该缴的钱一分都少不了。 2、别...
全部9个回答 > -
问 劳动合同纠纷答
具体费用,建议到当地法院进行咨询,把自己事情和当地法院说明
全部11个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