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2021年,银川城市建设将在这十个方面发力

来源:吉屋网   2021-03-03 17:53:26
银川买房交流群-3群(452)
加入群聊

 3月2日,记者从银川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悉,今年,银川市将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0%、8.0%,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重点在十项工作上发力。

(一)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着力在催生发展动能上添新力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融。力争年内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9%以上。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推进“科创中国”和“百城百园”试点城市建设。财政R&D投入增长30%,有效发明专利增长12%以上。强化企业主体创新。构建科技型企业“垂直孵化培育体系”,培育8个以上创新型示范企业、15个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力争年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以上、自治区科技型企业达到700家以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葡萄酒等重点特色产业,开展“人才+产业”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海归小镇、高端人才社区建设,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300名以上,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以上。

(二)实施产业集群培育行动,着力在推动工业强市上开新局

启动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补短板、锻长板、筑优势,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推动实体经济恢复性增长。全年减税降费59亿元,减免电费5.2亿元左右,降低实体经济成本50.9亿元以上。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努力形成“百家成长、千家培育”新局面。做大助企助贷基金规模,新增贷款超过300亿元,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快产业链布局分工、垂直整合、拉长延伸,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振兴。实施结构、智能、绿色、技术改造,开展工业能效和对标提升行动,加速出清“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推进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产品换代。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以上。推动园区集约化发展。启动实施新一轮园区改革,试点推行“工资总额+员工聘任”管理模式,强化以亩产论英雄。突出主导产业,新上项目、新进企业一律“入园”,引导同类和上下游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开展园区智能化改造,打造经开区、高新区、苏银产业园3个智慧园区。   

(三)实施供需适配行动,着力在扩需求稳增长上育新机

推动供给需求两端发力,消费投资双轮驱动,持续巩固经济平稳恢复态势,确保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激发市场消费潜力。持续增加中高端商品和体验式、个性化、高品质服务供给。引进麦当劳、言几又等品牌首店*银川,加快建设砂之船奥特莱斯、建发悠阅城等商业综合体,支持正源街等核心商圈数字化改造,发展直播带货、在线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打造大阅城中街、怀远夜市等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培育壮大“购物+美食+旅游+休闲”一体化复合型消费链条。优化消费服务,开展社区蔬菜直销店智慧化改造和标准化建设等。坚持项目为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主引擎作用,实施首批项目695个,完成投资720亿元。完善首席服务官制度,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力争全市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达到81%以上。聚焦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力争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00个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四)实施改革开放攻坚行动,着力在激发活力上拓新路

坚持以改革解难题、破困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推行告知承诺、一业一证等改革,推动“跨省通办”。加快“市民云”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府管理数字化水平,实现“一网通办”。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建立涉企检查罚款登记备案制度,增设优秀企业服务绿色通道,建立企业诉求直通渠道,推动企业审批“零障碍”、办事“零阻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中国(银川)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成综保区“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直购、保税备货”四合一集约式监管中心,力争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5%。

(五)实施绿色转型发展行动,着力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换新颜

持续加强黄河保护治理。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000亩,主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打造水生态健康的“绿色水网”,保持黄河干流银川段水质Ⅱ类进Ⅱ类出。坚决清理整治河湖“四乱”,从严整治“挖湖造景”,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步伐。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5%以上。

(六)实施城乡融合促进行动,着力在改善人居环境上出新招。

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让城市更宜居、更温暖。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动“互联网+城乡供水”项目。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启动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新建续建市政道路28条,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完成75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工建设6个棚户区,支持有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迁建动物园,建设6个小微公园。完善社区菜店、运动休闲、养老托幼等配套功能,打造“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的15*便民生活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探索经适房转为共有产权住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施工统筹协调和科学管理,实行市政道路开挖承诺公示,对拖延工期的建设单位进行问责处理,对施工单位予以经济处罚和诚信罚分双重处理,切实减少“马路拉链”现象。持续实施“疏堵提畅”工程。开展片区停车治理,综合采取增加供给、错时停车、智能管理等举措,新增泊位5000个以上。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0%以上。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动5G网络在工业园区、科研机构、居民小区、商务楼宇等场所重点部署,加快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底累计建成5G基站4000处,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七)实施现代乡村建设行动,着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启新程

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步伐,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3.5%。坚持和完善闽宁协作机制,支持闽宁镇等移民安置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1.1万亩,总产量保持在68.6万吨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合格证+追溯码”等试点45个,新增“三品一标”和良好企业规范认证20个以上。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打造良田观光农业小镇、闽宁葡萄文化小镇、梧桐树稻香小镇、掌政花卉小镇等特色农业小镇,建设一二三产融合核心示范区3—5个、示范村(点)10—20个。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空心村”治理,大力开展“百村万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基础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治理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50%、90%、99%以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八)实施文化润市铸魂行动,着力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谱新曲

延续城市文脉,精心保护文化遗产,持续丰富文化供给,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惠民利民。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建成金凤全民健身中心,着力构建“10*健身圈”。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九)实施民生保障提升行动,着力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上展新为

加大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提质量,千方百计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优质教育扩面。新建改扩建银川第三十六*、西夏区第二十*等一批中*幼儿园,新增学位36480个,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健康银川建设。建成市中医院分院,启动建设区内首家耳鼻咽喉头颈专科医院,推进口腔医院“三甲”创建,加快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国家区域中心。

(十)实施社会治理强基行动,着力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筑新基

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筑牢发展安全屏障。加强基层治理。推进数字治理。建成智慧小区900个以上,覆盖率超过50%。维护民族团结。建设平安银川。

  • 宁夏
  • 银川城市建设
买房交流群 452 人正在讨论银川楼市
银川买房交流群-3群(452)
银川在售楼盘
银川楼市
买房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