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贷款的话,只要你征信没有问题,扣除你的负债后还款能力也还OK,那就是没有问题的了收入证明的**低要求:1)、和银行流水要相符合;2)、扣除负债后,需达到月供的2.5倍以上
全部3个回答 >我用住房贷款按揭买房后还能在贷款吗?
131****6679 | 2017-03-21 12:24:10-
131****3512 二次抵押的问题,原则上是可以的,部分商业银行提供此项服务,主要看贷款行的意向。
二次抵押贷款的定义二次抵押贷款是指将已做抵押的抵押物再次抵押,从特定放款人处获得贷款。举个例子,假设一套房产在银行已做抵押贷款,目前还在正常还款,这种情况下房主如再次申请抵押贷款,不必提前还清银行贷款,只要能通过专业评估,即可根据评估值进行再次抵押。 2017-03-21 14:22:29 -
137****5301 可以的 ,目前二套****低四成,银行要看经济实力,审核通过就可以贷款买房。 现在国家房地产调控还在继续,有的地方有限制,有的地方没有。**好到本地的正规买卖房产机构(二手房中介)或者房地产登记部门去详细问一下! 2017-03-21 12:26:05
-
154****7429 1,个人使用银行商贷第二套房产的,首套房贷款未还清的,银行会结合购房者自身的收入能力、个人征信度、还款能力以及第二套房的贷款金额总和评定的,符合条件的是可以申请二套房贷款的。
2,个人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二套房产的,如果首套房属于银行商贷的,是可以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房的,如果首套房是使用的公积金贷款且贷款还没有还清,是不能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房产的! 2017-03-21 12:25:02
-
答
-
答
已经有建行按揭房贷款了不要紧,只要符合银行规定还能贷款。
全部4个回答 > -
答
先办理信用贷款,然后在做抵押贷款
全部3个回答 > -
答
住房公积金贷款是可以贷装修款的,但是必须满足公积金装修贷款条件和公积金装修贷款申请材料。公积金装修贷款是使用公积金贷款用于房屋装修,享用公积金贷款利率的一种贷款产品,申请条件:1,申请贷款前六个月正常连续缴存本市住房公积金。2,具有完全民事责任能力,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或蓝印户口(非农业)。3,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4,借款人必须是大(装)修住房的产权人,与正规的装修公司签订工程实施合同。5,借款申请人的配偶、同户直系血亲作为住房公积金共同借款人可以参与公积贷款额度计算。6,抵押物为借款人实施个人大(装)修的自住住房,并拥有个人完全产权。
全部5个回答 > -
答
公积金可以异地买房吗公积金可以异地买房,根据目前公积金提取政策,符合条件的职工购买本市区域外已取得产权的自有住房是可以提取本人和配偶的公积金,符合条件的职工是指具有所购住房坐落城市的户籍证明或者工作证明。本地职工购买外地住房,如果是全款购房提供本人及配偶身份证、公积金卡、购房合同、房产证、全款和户籍证明或工作证明。如果职工是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除上述资料外再需提供借款合同和还款凭证,贷款购房的职工可以一次性提取**款,也可以按月偿还贷款提取,职工提取**款后,再次按月还贷提取只需提供公积金卡、身份证和还款凭证即可。对于异地买房的购房者来说,住房公积金提取全市通存通兑,职工可就近选择任一管理部办理相关提取业务。因购买外地住房需要人工核实处理,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并告知职工能否办理。异地买房要注意什么一、当地购房政策要了解对于异地买房的购房者来说,了解清楚当地的购房政策十分必要。很多城市对于外省市户籍人员购房资格有着明确的限制,因此购房者需要了解不同的政策是否能满足你的要求。满足购房资格的购房者如果采用贷款方式买房还需要看当地的信贷政策,主要包括三点:能否使用公积金;不同银行的贷款利率;不同性质的房产贷款政策。二、自己的经济实力能理性评估对于异地买房的购房者来说,正确的评估自身经济实力很有必要。异地购房者大多是二次甚至多次置业,目的在于**兼自住,但是房子毕竟是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贵重东西,为了不增加购房者的经济负担,在购房前一定要恰当估价你的经济实力。三、选择适合的付款方式对于异地买房的购房者来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付款方式,一般购房者买房有两种付款方式:全款和贷款。如果采用全款的方式,购房者需要考量买房后的生活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如采用贷款方式所需考虑的因素则更多。四、实地考察很重要异地购房必须要实地考察,由于生活节奏较快,很多外地购房者常常通过网络、报纸、广告、媒体的途径了解项目的信息。在开发商进行项目推广时会介绍大量的项目信息,而购房者所看到的信息并非每一条都是那么“真实”。因此购房者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实地考察。五、合同签订要谨慎做好上述准备之后,购房者可以和开发商签订合同了。这里要求购房者的是要仔细阅读和理解与开发商签订的《认(定)购协议》、《商品房买卖合同》及补充协议等相关合同的条款内容,确定条款内容表述是否真实准确、双方责权是否平等、违约责任是否公平等,避免“签约陷阱”。
全部3个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