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楼市调控政策不断的加码,但是房价却没有停止上涨的脚步,走高的楼市如何才能降温?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沈竹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霍德明、刘戈共同评论。房价上涨动力尚存,2013天津房价还会涨吗? 楼市深度博弈。十年来的每一次房地产调控,每一次都报复性上涨。稳房价,难点到底在哪里? 节节高涨的房价成为多数人心中的痛,今年29岁的唐先生是北京一家网站的职员,从去年7月到现在,他一直在看房,5月16日下午,唐斌打车从北京城的东南面出发,赶往西北面的上地去看房,其实在去年就考察过这里,当时因为觉得贵一直没买,现在眼看着房价越来越高,出租车上唐斌不断的翻看之前的报价单。 唐先生(购房者):这样的房子现在估计还买不到,我觉得可能他是捂盘惜售吧,并且等着还涨价。房价看不懂。从这几年来看,没看到房价下降。 唐先生告诉记者,眼前的这座楼盘就去年8月开盘的时候,稍微一犹豫就没能抢上。 唐先生:过了十天它就没有了。当时我们觉得房子跟卖白菜一样,我觉得这个非常不正常。去年的时候15000多元钱,现在你看门口金泰房地产的说了,两万二三(千元)很明显,去年春节到现在也就是不到两三个月吧。涨了五千元钱呢。这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大概就是40多万。100平方米就是很容易算50多万远,就这个普通的一套房子。这还是一个五环外的房子。 在杭州,有的市民并不纠结,买房还是要趁早。 杭州市民:今年的房价看总的情况,我觉得稳中还有升,像北京、上海现在涨得都比较厉害,我们杭州应该下不来的。 整个房产税扩围的改革方向目前已经锁定,各地的实施细则也在陆续制定和上报中。 杜猛(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发展基金中心副主任):(房产税)**好是在二线城市全面扩开,这样有利于房价稳定。也有利于让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城市承担一定的责任。**好不要往三线城市或者四线(扩散),就是没有限购的城市房价涨的慢的城市,不要承担更多责任。用行政手段去干预市场,它是一个堵的行为,越堵它就有可能越会报复性上涨。而且我们这么多年,十年来的每一次房地产调控,每一次都报复性上涨,它不是我们调一次达到目的一次,只是起到一定作用。我们**终的目的是市场化。 胡志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我们的房产税政策,替代限购政策,有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尤其是开始阶段,有一个慢慢的切入过程,不可能指望原来的政策退出来了,新的政策就进去了。马上立马全方位换岗,不可能的。经过工作不可能这样做的。 刘戈:大家对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达成了共识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大家由原来有分歧对于房价的预期,现在达成了共识,买房者达成了共识,就是说在大城市,尤其大城市的核心区域,房价要涨这是不用怀疑的。同时开发商也达成了共识,以前还在犹豫。**近在北京的通州,两块地,拍溢价达到了百分之230,那么楼面价已经比旁边正在售的房子出售价已经高了,也就是说面粉的价格已经高于面包。原来大家还有分歧,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控,经过各种表态之后,大家反倒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低预期由原来有分歧的预期现在变成一个有共识的预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房价肯定还会持续的涨。而且越是一线城市涨的越多,对于二、三、四线可能存在的泡沫,大家有一定的警醒。对于那些北上广这些所谓一线城市来说,它房价上涨的趋势大家达成了共识。 霍德明:货币的增加使得大家真的有钱了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20%其实按二手房的交易还不是新房,我特别要讲的是2010年的4月份到2012年差不多五月份的时候,这段时间房价基本上持平的,交易量也不是很大,不过房价基本没涨。为什么从去年五月份到今年的五月份达成一个共识了?这个共识很有意思。开发商也认为,房价应该可以往上涨,而且消费者买房的人还有共识,大家都认为房价也要涨。我觉得加一点宏观的因素,从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看看数字上货币的增量的确是有明显幅度的增加,而且我们一般讲一般投资,一个就是所谓的基础建设的投资,第二个是房地产投资,原来工商企业投资。在这十二个月里,基础建设这一块,国家还稍微有点压下去了。当然对于房地产这一块,原来就有国十条已经压在那了,但是正好由于货币的增加使得大家真的有钱了,过去这段时间房子都没涨,正好碰到这个时间点,过去12个月里酝酿着,70个大中城市每个月涨一点,这就是酝酿,原来纯粹就是空想产生这个预期,现在变成一个实现的预期。 调控严格是刚刚开始的,记不记得2010年国十条出台的时候,大家还观望一下,过了半年以后发现来真的了,所以我们不能期望着今天的政策宣布以后,就一定会有这么一个结果,因为老百姓和开发商都会看你这个政策能不能持续下去。 尹中立:少数人的购买力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房价)上涨的压力应该说从长期的因素来看,主要是在于两个制度性的缺陷,简单说,少数人非常有钱。他们的购买力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一个制度缺陷是土地制度的缺陷,如果这两项制度不做根本性改变,中国房价上涨的动力就会一直存在。 刘戈: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土地的增值有一块巨大的利润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有媒体报道,房地产商每赚一块钱,他们要交给国家的税相当于是1.02元,也就是比挣的还多,它这个数字你一看觉得的确是挺高,但是我们再去看同类其他企业到底是怎么样的,A股整个的上市公司2012年的利润是19544亿元,那么它的实际缴税22233亿元,那么拿这个数字一算,A股上市公司平均它的净利润和它的交的税收的比例是1比1.12。也就是说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所交的税,比起平均的税还要低。所以房地产公司说自己交税多,我觉得是无力的,而且还有比如说地价的增值税,实际上很多地方政府是以某种原因,比如说按照1%、2%的税率在交,这些上市公司并没有去交这样一些税,所以用房地产公司的税多来解释房价,我觉得这是不通的。 **近某著名开发商拿房价和女人的衣服作比较,也就是说你们的衣服那么小的面积,为什么也可以卖那么贵,我房子为什么不能卖这么贵?其实是强词夺理,因为这完全不可以用来一起比的,消费品和投资品怎么能这么比?其实这就是一定要说房价的原因和开发商没关系,是由于政府收的税费太多。所以导致这样一个原因。其实虽然地方政府对于房地产这一块是有依赖的,但是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土地的增值有一块巨大的利润,那么这一个利润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报表里,那么也同时变成整个房价推高的原因,这一点不能否定。 霍德明:开发商会把招待费用摊在开发成本里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世界各地的开发商其实都是相当本土化一个企业,比如说在成都的开发商,很多开发商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当然有外面来的强龙,但是很多时候地头蛇是很厉害的,而且在房地产开发商这个行业还有一个潜规则,它会把很多的招待费用摊到开发成本里。比如他净利润是一块钱,他交的税是一块零两分,但是里面的净利润,他是把开发成本扣掉了,当你把开发成本这一块拉上去,而很多这种潜规则的支出算进去的话,其实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肯定比我们现在高,也就是说现在净利润肯定还是少报了。算法是有问题的,像一比一的情况,我估计大概能够净利润到一块五到两块钱,换句话税那就更少了、我要挑战这个数字,它应该甚至有更少的一个该交的税。 霍德明:房产税对房价的抑制有绝对的作用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房产税在理论上对房价的抑制有绝对的作用,举一个例子,原来我在纽约州,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古堡才卖90万美元,我很有兴趣的去查了一下,它一年交相关的税要五万多美元。购买古堡的那一家人承认自己是投机客,他原来想200万卖掉的,卖不掉,现在90万赶紧脱手,因为每年交的5万块钱的税费非常重。在我们国内,我想对于房产税,基本上肯定是将来在未来一段时间,慢慢的实施,为什么说慢慢的?因为原来我们的土地出让金已经收了,而且70年的使用时间,你现在还要再多收一个房产税,这个房产税要怎么样收?多少的税率? 房产税在国外是经过了很长一个过程,地方政府甚至跟老百姓还讨价还价,对于地方政府来讲,税收基本上是**重要的地方财政的来源,它当然想要多收一点,但地方老百姓肯定也不高兴。问题是地方老百姓跟政府其实原来也是绑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房产税是要执行,但是能不能够在一年以内,甚至说三个月以内,全国普遍了,不太实际。如果说我们考虑一个三年五年,甚至更短一点的时间,能够把税率还有基本额度确定下来,对于房价的抑制有绝对的作用。 刘戈:要让部分人手中多余的房子推向市场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我们对于房地产联网已经有了时间表。但是全国联网的确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全国制定统一税收的方式也有一定难度。作为一个城市,你真的想抑制房价,那么我觉得在你的城市内部,因为网络的条件现在已经是具备了,那么对于更多的拥有住房的人,你想让他们把多余这些房子推向市场,那么其实有些不一定要等到全国的市场联网以后再去做。比如说北京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诉讼的案子,老子和儿子打官司,109套房子,那么这109套房子如果能够形成供应,那么我觉得对房价的影响绝对很大。 刘戈:要让政策透明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觉得政策的出台一定有连续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交给大家来进行讨论,更多的人来参与,让政策透明,那么**后会对房地产**终的发展方式形成统一的共识,形成新的一个可预期的结果,那么这可能是走上正路的意思。 霍德明:开征房产税要征求民意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这么多年谈房地产调控,我觉得每一次出台的任何规定好像都很有决心,但往往是虎头蛇尾,所以要有连续性,但是必须要把前提确定,是一个好的政策,同时他的持续性老百姓也能够接受,如果老百姓不能接受,大家认为不能持续,那也就没有办法变成一个连续的政策。任何一个新的政策,要出台以前必须要接受调研工作,然后还要征求民意,尤其是房产税这一块,如果是人大能够全部支持这个东西,那我相信不管任何理由,他总是能够变成一个永久性的政策,而且永久性只是执行下去,定合理的税率。
房价还能上涨吗..国家对房价控制这么严.....
146****6633 | 2013-04-15 13:26:22-
135****1698 兄弟 你就慢慢等吧 2013-04-25 19:54:12
-
135****4993 政府要靠房地产拿钱..你说房价能降吗.... 2013-04-19 14:08:13
-
138****8880 现在房价都5000-6000了.再涨老百姓是买不起了,,今后几年还能上涨吗... 2013-04-16 11:46:04
-
136****7031 房价有降过吗? 2013-04-15 14:15:49
-
142****1615 国家不是一直在调控吗?房价不是一直在涨吗? 2013-04-15 14:15:37
-
答
-
答
在当前的深圳楼市,房价是处在稳中有升的情况。然而,很多市民想要买房时对于房价上涨的情形是望而却步的。那么,想要控制房价上涨的具体对策有哪些?以下将为网友详细分析。 一是政府以上年的商品房建设完成面积为基数,修同样数量的廉租房、限价房。平抑房价。作为考核地方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理顺财政体制的关系。所有房地产的财政所得要全部用于廉租房和限价房的建设。建设资金来源为商品房的土地出让收入和税金所得的总和。廉租房与限价房的结构由资金决定,不够部份由国家和省补助。 二是廉租房、限价房要按照现在商品房的规格设计,科学布局室内结构,全国统一高标准,制定几种样式供选择,户均100平米。按照未来40年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设计这些房子,提高生活档次。商品房要100平米以上,真正提供给那些有钱住高价房的人住。通过提高廉租房、限价房的规格标准,减少低收入人群对高价商品房的需求。 三是廉租房、限价房原则上对无房户都放开,没有条件限制,只有先后顺序。先后顺序按困难条件排。廉租房主要租给那些无钱买房的人,按照房屋成本价除以房屋使用受命的办法核算租金,大概1-2元左右每月每平米的价格租给愿意租的人,户均一套。限价房按照成本价加成百分之十以下的利润卖给所有愿意买的人。财政所得利润滚动建设下一年的廉租房、限价房。成本核算向社会公布各子项组成。 四是对于商品房达不到100平米以上的,当地政府可以按照现行廉租房扣除折旧年限的价格买回。 五是商品房物业税按照人均面积超平均面积的办法累进制征收。 六是廉租房、限价房空置率高于商品房的,严肃处理地方行政长官。并停止当年当地商品房项目的开发审批。数据由统计调查队负责真实性。 七是严控信贷给房地产商品房开发,商品房**按揭个人信贷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限价房的个人信贷**为零。地产商用于限价房的信贷可以达百分之50%。 八是限价房十年内不得转卖个人。但可以由政府扣除折旧费和收取房价20%的管理费以后以当年价收回作为廉租房或公开拍卖。 九是廉租房、限价房小区由公共财政投入绿化。 十是对商品房不限**高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限价房价格。面积要大于100平方米。 这样子,我们还怕房价涨吗?还怕地产商贪婪吗?还怕投机客炒房吗?还担心地方积极性吗?还怕我们五十年后的房子落伍吗?你有钱还怕住不上豪华的高价房吗?当官的还怕房地产信贷影响宏观经济和遏制其他行业的消费吗?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
答
行下效——“9·29新政”出台仅半月,新一波地方细则再次搅动中国房地产市场。**新消息显示,目前上海、深圳、厦门等七城市先后出台地方楼市调控细则,除了增加保障房供应外,国家政策的“一刀切”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样本,限购、限外、限贷、限价成为各地调控的主要手段。面对地方政策的不断加码,对市场**为灵敏的二手房降价压力已迫在眉睫,房价拐点导火索一触即燃。地方“四限令”紧跟中央“新国十条”后,北京首开限购先例,此后为众多城市效仿。“9·29新政”后,深圳、厦门、上海、宁波、福州、杭州相继出台限购令,这一看似非常规的政策,已被地方政府驾驭得轻车熟路。记者纵向比较各地政策发现,在各种版本的“限购令”中,北京、上海、厦门、杭州的政策较为相似,其实质在于“每一户家庭可新购一套住房”,有报道将其解读为,“不管此前有多少套住房,不管是本地户籍还是外地户籍,都有且只有新购买一套住房的资格和权利。”“限购”从非常规手段走向常规,同时,作为楼市调控通用手段的“限贷”也有了一些新意。除了各地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全面叫停第三套房贷款,第一套住房贷款一律三成起,严控消费类贷款用于购房外,日前出台的上海楼市调控细则规定,停止对购买第三套住房及以上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而昨日,上海再次对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进行调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昨日发布《关于调整2010年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政策的通知》,规定改善型二套房**需五成,贷款**高限额降至40万元,非改善型二套房及三套房公积金停贷。有分析认为,上海这一地方政策将同北京“限购令”一样,成为其他地方纷纷效仿的对象。在“限购”、“限贷”基础上,宁波、深圳与福州等地则添加了限制外地户口持有人购买住房的“限外”条件,其核心基本贯彻了国家政策,既对无法提供在该市1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该市户籍居民,暂停购房资格。与此同时,另一非常规手段——“限价”也不时见诸报端。据媒体报道,上海楼盘将开始“限价”,新盘售价只能降不能涨。此前,上海市也曾出台“通知”规定,“各区(县)房管部门要强化对商品住房项目销售价格和变动幅度的指导和审核,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销售价格超出已备案销售方案范围的,应当再次报所在区(县)房管部门备案。”成交量下行首当其冲 “四限夹击”下,首当其冲便是“成交量下行”。中国指数研究院对9月27日至10月10日的房地产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在国庆长假和二次调控政策的双重作用下,41周楼市交易量普遍下滑。监测的35个城市中,28个城市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下跌,仅上海、南京和大连等城市小幅上涨。另据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的数据显示,10月4日至10日,多数城市市场成交量环比下跌。十大城市成交指数116.95,环比下跌了17.22点。20大典型城市成交指数88.03,环比大幅下跌25.97点。“按此趋势,很多城市第四季度的成交量将比第三季度有所下滑。”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长杨红旭在《楼市成交量再现拐点》一文中如此断言。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预测,成交量下滑或许将成为引燃本次楼市拐点的导火索。若政策能够不断强化落实,一线城市量价齐跌的局面或许下月出现。“银行收紧信贷、国家政策不断加压、观望力量重新回归——这些足以让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紧张。若想稳定运转,只能降价销售。”一位要求匿名的房地产企业投资部门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而根据本报记者了解的信息显示,现在地方政府亦不断在向房地产企业加压。如果有企业敢于在此时顶风涨价,那么或许将受到处罚。二手房降价迫在眉睫事实上,在地方政策合力之下,对市场感知**为敏感的二手房已经开始出现松动迹象。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二手房一般为个人或者某些机构持有,当面临大型政策施压时,他们可以快速调整价格以适应市场,“船小好调头”的灵敏性在政策调整时表现得异常明显。以北京为例,在成交量下滑和新政的双重压力下,北京再次出现了业主低价抛房及买方退单的现象。深圳的二手房市场同样面临调整。9月份的数据虽有滞后,但是来自深圳国土局公布的统计显示,本月二手住宅成交总量为11010套,环比上月减少17.08%。市场的观望情绪不断增加。一位来自上海的投资者在北京拥有两套共计约200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分别位于北京东五环以及南2环,单位售价为25000、23000元/平方米。可现在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他已经不敢再对欲购房的咨询者报出这个价了。这位投资者无奈地将自己调侃为“空中飞人”,新政后的十几天,他已在京沪间来回飞了4次。尽管不愿开口降价,但是来回奔波的事实已经暴露了其内心隐忧。对于“愿意降多少”这一问题,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降价是肯定的了。”他的态度也是目前市场基本达成的共识:未来一段时间的二手房市场将遭遇成交量和降价的交叉惨状。或许数天后预测将变为现实:自10月下旬开始,二手房市场,甚至新盘市场将迎来第二次下探。
-
答
问这个问题的一看就是没买房子的,吉林市房价肯定还得涨,但是涨多少就不知道了。
全部3个回答 > -
答
2015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的定调会,对明年的经济工作提出总的要求和政策的着力点,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一个政策基调。 中央政治局会议谈及明年的经济工作,在政策目标上,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视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并且将“稳增长”仍然排在第一位。而“稳增长”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如会议所提出的。 “抓住关键点、打好歼灭战”。其中,房地产市场能否稳定,可谓关键的关键。 面对房地产供应结构性过剩的巨大挑战,2016年,在房地产政策层面,中央将通过力度很大的组合拳帮助稳定房地产的预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中国经济,避免房地产投资的持续下滑的风险蔓延到金融领域,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极大 待售住房库存量高企,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化压力极大,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机构数据显示,目前70个大中城市中,去库存周期超过12个月的城市多达27个,其中北海去库存周期高达30.1个月,烟台26.4个月,荆门25.5个月,呼和浩特24.9个月,三亚也多达23个月。 社科院报告则表明,当下房企库存高企,去化压力增大,商品住房过剩总库存高达21亿平方米,仅现房库存去化就需23至24个月。 销售和投资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住房供应严重过剩的事实。 回顾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变迁,从过去**早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到后来的“增加有效供给”,到今天的“化解库存”,说明中国房地产已经迎来了真正的行业转折点:住房已经从以前的短缺到了今天的过剩。 二十年后**便宜的可能是房子 中国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包括农村在内,中国自有房比例已经高达89%。 无论中国的房价怎么涨,总会有一些房地产泡沫即将破裂,房地产市场马上崩盘的声音。普通购房者惧于这些声音迟迟不敢下手,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房花费了自己大半生的积蓄。 事实上,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二十年后中国**便宜的东西有可能就是房子。 说十年后房子便宜,是相对人均收入而言的,比如现在人均月收入是3000元、房屋均价是每平方8500元,而十年后人均月收入是1万元时,房屋 均价可能是每平方12000元,相对而言,房屋的价格当然比现在便宜多了,因此,现在高价买的房屋放到十年后非但不保值增值,还会严重贬值! 对比古今中外房价,中国现在的房价处在房价**高时期,以目前的房价,一个年收入8万元的家庭,全家不吃不喝整整15年才能买得起一套100平米的三居室普通商品房,这个代价是非常高的。 房价如果继续上涨,社会各方面都无法承受,既然无法承受,房价就失去了上涨的动力,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相对老百姓的收入来说确实已经到顶了。 中国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的“土地财政”政策,随着“地王”时代的结束,“卖地财政”越来越难以为继,政府部门开始转变思路,将逐渐从“土地财政”向“物业财政”模式转变。 也就是向房屋持有人征收’物业税”的方式取得新的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这无疑会增加房屋所有人的持有成本,降低房屋作为家庭财富的吸引力。 不利因素:人口红利的消失 著名离岸资产配置专家刘磊认为,未来房地产市场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一路下滑,到2010年已经降为16.6%。在未来10年,中国23~28岁的生育旺盛期女性的数量将萎缩44.3%,如果生育率没有明显提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降至10%以下。 对此,人口学者判断,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大势已定,21世纪中国面临的**大风险就是人口负增长造成的风险。即使现在开放了对二孩的限制,但就目前抚养一个孩子的耗费与居民收入的矛盾,也很难令政策带来拉动人口增长的效果。 中国社会现在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再过十年,中国社会将会更加衰老,年轻人将成为“稀缺”一代,对房屋的需求将会大幅度降低。 目前的社会中坚是60后、70后的这批人,这些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无疑是整个社会中**强的,市场上购买别墅和豪车的基本上都是这批人,这些人中的许多人现在拥有不止一套高档商品房,而这批人的后代恰恰都是“独一代(独生子女一代)”。 十几年后“独一代们”也长大成人了,这些“独一代”从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继承的房屋将达到“人均三套房”的水平,请问“独一代”如何消耗这些房屋呢?只能或租或卖吧?可是指望同为“独一代”的同龄人互相“接盘”无疑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