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知/多/少
端午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又是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棕”。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现在的大家对端午*深的印象应该就是吃粽子了,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扎成一个个三角形,根据内瓤给粽子命名,有沾着白糖吃的甜粽也有馅料丰富的咸肉粽。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各地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而现在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系/五/彩/绳
端午节早上,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 关于五色线,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有的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佩/戴/香/囊
旧时端午节母亲会给孩子缝制香囊,用以护佑弱小的生命。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或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或用碎布缝成的,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香囊内所装物各有不同,包括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以及各种中草药、香料等。
香包的形状、图案很有讲究,与年龄、性别都有关系,一般适合小孩子的香包图案是各种动物,比如老虎、兔子、凤凰、鸡、小狗等。
端午节孩童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额/头/画/王
旧时端午节有用雄黄涂抹小二额头的习俗,相传可以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就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上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百兽之王的威风辟邪。
兰/汤/沐/浴
古时候,人们在端午这天有沐兰汤的习惯,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可治皮肤病、驱除邪气,也可选择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或是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效果也一样。
端午节的午时,是阳气*盛的时候,这时的水本身就带有除秽的意思,如果再加一点雄黄泡澡,可以对皮肤及健康有良好的帮助。
所以说,在端午节的時候在午时泡澡,既有益于皮肤,还有辟邪改运的效果。
端/午/三/友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
据说,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
许昌市中心医院旁
一路之隔实验*教育资源
《老朋友 新邻居》感恩大升级
新老客户各送美的空调挂机一台
——————————————
一批1# 2# 3# 8#号楼清盘特惠
二批特推出7#号楼 任意楼层可选
114㎡|117㎡|130㎡|142㎡供您鉴赏
追求品质生活的你 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