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百强房企的拿地总额在2023年1-7月同比下降了13.4%,土地市场区域分化明显

来源:吉屋   2023-08-08 16:00:47

头部房企拿地热情持续,但总体下滑

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背景下,百强房企的拿地总额在2023年1-7月同比下降了13.4%,降幅较上个月扩大了3.2个百分点。尽管总体下滑,但头部房企的拿地热情仍在局部地区持续。央企依然是拿地的主力,尤其是北京、上海、福州、厦门、深圳等城市。然而,地方国资的拿地力度明显减少,截至7月27日,地方国企的拿地金额只占了9%。特别是福州和厦门,1-7月地方国企的拿地占比为0,杭州地方国企的拿地仅为1%,深圳为2%,上海为4%。这表明地方国资在拿地方面逐步退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百强房企的拿地总额下滑,但与2022年相比,民营房企的拿地热情有所恢复。在部分城市,民企的拿地金额占比开始增加,显示出民企在房地产市场的活跃态势。例如,杭州、合肥、宁波等城市的民企拿地金额占比有所增加。杭州民企拿地金额占比超过六成,成都的民营企业主要是当地企业,如诚一投资、四川邦泰置业、嘉禾兴等。此外,今年家居建材企业以及文旅、化工、服饰等实业企业也开始在土地市场发力,显示出民营企业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活跃态势。

土地市场区域分化明显

今年1-7月,除个别核心城市外,土拍总体热度仍然低迷,30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同比下降了27%。然而,长三角地区的土地市场相对活跃,房企在核心城市的补货意愿增强,投资布局进一步向一二线城市聚集。从住宅用地出让金来看,杭州以1027.06亿元排名第一,北京以993.91亿元排名第二,上海以924.31亿元排名第三。此外,广州、成都、南京、西安、苏州、宁波、合肥等城市也位列前十名。

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之间的差距仍在延续。长三角地区在2023年1-7月的拿地金额领跑全国,达到了1550亿元,居于四大城市群之首。其中,建发房产以222亿元的拿地金额位居长三角企业拿地金额榜首;京津冀地区的拿地金额达到了816亿元,位列第二;粤港澳地区的拿地金额为678亿元,位列第三。而从拿地面积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拿地面积以857万平方米位居四大区域之首,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拿地面积。

尽管长三角地区表现突出,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受到了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7月的土地拍卖相较于第一批次的地块有所回落。以北京为例,6月份进行了四场土地拍卖,除了第一场吸引了48家房企的竞争外,其余三批的热度有所下降。6月底进行的第四场土地拍卖上演了“快节奏”,其中3宗地块因无人报名而延期,剩下的地块成交价格也有所下降。

百强房企拿地策略聚焦一二线城市

根据克而瑞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仍有近六成的百强房企尚未拿地。这一方面受到了集中供地城市土地拍卖节奏的影响,另一方面,上半年头部房企在核心城市拿地相对充裕,市场走弱下,整体投资回归理性和谨慎。当前投资重点聚焦在一二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则鲜有人问津。

随着上半年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的补充,如果三季度销售没有明显的企稳回升,房企的拿地策略很可能保持理性和谨慎,更加关注性价比高的优质地块。从拿地格局来看,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依然以央企占主导地位,而民企则保持着弱复苏的态势。克而瑞在报告中指出。

综上所述,百强房企的拿地总额同比下滑,头部房企的拿地热情仍在局部地区持续,央企仍是拿地主力。而民企逆势重回战场,地方国资逐步退潮,成为了今年房地产市场的新趋势。土地市场区域分化明显,长三角地区的拿地金额领跑全国,但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受到市场降温的影响。百强房企的拿地策略聚焦在一二线城市,同时民营房企的拿地热情有所恢复,实业企业也开始在土地市场发力,呈现出多元化的拿地格局。未来,随着市场的变化,房企的拿地策略可能会进一步调整。

  • 百强房企,拿地下滑,民企回归,地方国资,区域分化
买房交流 358 人正在讨论深圳楼市
深圳买房交流(358)
深圳在售楼盘
深圳楼市
聊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