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找房

已有10229人加入

低价购房,杜绝忽悠

免费专车,来回无忧

输入您的购房需求,10秒找到理想房源

意向区域

区域不限

请选择区域
  • 区域不限
  • 通州
  • 崇川
  • 如皋
  • 启东
  • 其他
预算均价

均价不限

请选择均价
  • 均价不限
期望户型

户型不限

请选择户型
  • 户型不限
  • 一室
  • 二室
  • 三室
  • 四室
  • 五室
我已阅读并同意《吉屋用户服务协议》

为什么今年房地产商有钱拿不到地?

来源:吉屋综合整理  发布时间:2017-08-25 20:42:55



     大房企拿地是生产问题,小房企拿地是生死问题;不拿地就会退出地产江湖,拿地又都算不过来账。当你下定决心继续拿地后,你又发现拿地并非你想拿就能拿。往往“你有能力拿到的地又不敢拿,而敢拿的地又根本轮不到你拿”。


      拿了高价地虽然可能会死,但没拿到地,那是*会死。所以,*的*拿地,已成为房地产面向未来的战略性能力。未来,中国房企拿地会有哪些趋势


趋势1:钱重要,比钱更重要的是拿地的综合能力

     没钱,拿地免谈。但有钱,也不一定拿得到地。这是2017年拿地*典型的现状。地产上半场,拿地即挣钱,没什么附加条件,而下半场行业进入利润低,地价高,门槛高,竞争凶的“白银时代”,房企拿地,仅仅有钱,可能远远不够。其一,拿地逐渐成为综合能力的较量。比如上海的“招标+拍卖”的打分后入围再PK的机制,在对企业资质、规模、经济实力、技术资质、项目经验等评选筛选后,基本“50强”之后的房企在上海拿地的机会就很少。


      其二,北京的“限地价+竞自持”机制,这其中的“竞自持”,本质就是比拼企业融资的金融实力。一些高负债、高周转的房企就因为资金实力不够而很难去做自持,自然它们就没能力参加竞标而提前退出。其三,除了上述各种企业综合实力和金融因素外,拿地不仅靠本身的专业,背后更是依赖所在企业背后一整套能力和体系支撑。土地变现预期收入、利润会比对手更高,这样你拿地出价就更高,就有实力“更高一手”拿到土地还能继续赚钱。


趋势2:过去营销总重要,如今*总也重要

过去拿地不难,房企取得业绩核心依靠营销的前期项目定位和后期的销售,卖得快、卖得多、卖得高,卖得回款快,*终卖出好业绩。所以房企多建立以营销为龙头的运营体系。而如今,*拿地,逐渐成为房企进退与生死存亡的关键。正如前阳光城联席董事长陈凯表示:“**越发重要,地价占房价比显著上升,如果地价超过50%甚至100%的时候,房企老板应该自己或者花重金去聘请专业的*总,实际拿地的能力,*的专业性提升、*拿地人员的薪酬,都应该在企业战略层面给予更大的投入和重视。”


趋势3:对手变伙伴,“联合体”拿地成为潮流

    对手变伙伴,合伙拿地,联合体拿地,成为2017年拿地典型潮流。一线城市动辄50亿、100亿甚至更高门槛的新地,基本是两三家甚至更多家联合体拿下,比如北京新地基本是前30强开发商内部组合的联合体。目前核心二线城市联合体拿地也越来越普及。为何联合拿地?原因很简单,一则高地价,联合拿地快速减轻资金压力;二则联合拿地,对手变伙伴,不至于把土地价格厮杀过猛,合作拿地反而能有效分散市场风险,提升利润率;三则不仅仅是拿地合作,也可以拓展到产品研发、销售、融资的优势互补。

联合拿地目前有三种合作模式:一线城市大房企“强强联手”、本地房企傍“外来户”和房企联姻金融机构。


趋势4:拿地主渠道之变:从招牌挂到“并购”

     过去招拍挂是拿地主渠道,*并购成为拿地主渠道。如今,很多房企招拍挂市场去20次成功两次就不错了(编者注,事实上比这更残酷)。高地价、招拍挂激烈竞争下,2017年并购拿地,迅速成为房企拿地的主力方式。不少房地产商老板笑谈,自己的2017年“不是去并购,就是去并购的路上”。比如屡屡出手的融创孙宏斌不用说了,同样“并购王”新秀阳光城总裁张 海民,因为各地并购相关事宜,*近一年飞行就高达113次。*近两年,越来越多房企成立并购管理部。


趋势5:卖方重就业和城市升级,买方转型城市运营商

    城市化不断升级换代后,*土地交易双方对土地的用途,土地的价值普遍都有新的认知。一方面城市土地越来越少有,黄金土地,这就要求对土地价值尽可能较大化。城市发展对住宅用地容积率不断提升,从过去的1.0到如今的3.0,甚至5.0;地方政府不再是过去通过出售土地解决财政收入的思路,而是立足城市升级,立足土地的产业、酒店写字楼,购物*等城市多功能配套更多去提升城市品质,解决更多就业,创造更多税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来讲,单纯拿地盖房子的思路开始不适合未来城市的发展诉求。 另一方面,作为土地另外一方开发商也在新时期纷纷提出城市运营商,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战略转变。


趋势6:2017年拿地焦核心一二线城市和卫星城

    到什么地方拿地,以什么方式拿地,以及以多少利润拿地,是房企拿地的三个关键问题。而这里*核心的是到什么地方拿地。2017年在史上*严调控下,百强房企拿地都普遍核心聚焦一二线城市,这是主力布局所在,而少部分聚焦核心一线周边的三四线卫星城。

*数据表明,2017年1-7月,全国土地销售金额排第10城市总计销售7392亿元,同比增长27.5%;而从城市排行榜来看,一二线城市仍为房企拿地*的主战场,部分三线城市土地市场继续保持活跃。事实上,房企城市布局拿地经过几轮的循环,早期冲向三四线,而后库存过高回归一二线,而后限购限贷后很多房企又冲向三四线……经过几轮的一二线和三四线的轮回,房企渐渐明白,无论任何时候,一二线盖房子,安全性、*性都相对有保证。而三四线对绝大多数房企而言一直是机会性存在。同时,过去房地产商进入城市更多是看GDP,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对城市进入指标更具落地性和深入性,比如城市人口净流入,**入学人口增长率,高净值人群数量、有效库存结构等。


趋势7:多项目并购,少企业并购

      洗牌和分化,*房地产已进入“小进步、大退步”阶段。不是你整合别人,就是别人整合你。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更多会有大鱼吃大鱼。原因很简单,房地产进入下半场,个头都很大,这个时候并购所激发的能量场会更大,类似融创收购万达文旅,融信收购海亮地产股权,未来肯定还会继续上演。但在实操中,企业并购难度、风险度会更高,很可能谈判很长时间*终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因为企业文化、债务问题,历史难题等太多,企业收购难度会更大。反过来项目收购更直接、更简单,更快捷,这也是融创在过去几年收购之后积累的经验,即多做项目级的收购,少做企业级并购。


趋势8:弯道超车,N种创新拿地模式辈出

      单纯住宅地块越来越少,而且招拍挂都会抢得头破血流。所以创新拿地模式,以产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旧城改造、超高层拿地等模式去弯道超车去拿地,真正符合城市发展方向,而且退一步讲,开发商不仅更容易获得住宅土地,而且总价和单价都相对更有利润空间。


趋势9:打破区域制,可以跨区域、跨城市拿地

     以前房企都是划区域发展,画地为牢,每个区域公司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如今为了更好的拓展拿地,越来越多全国化房企开始放开区域地理属性限制,只要你有渠道,只要你有能力,你也可以在周边其他区域拿地。比如碧桂园一个上海区域,江苏区域,浙江区域等都可以在上海拿地。同时,碧桂园甚至还拿出全民营销的阵势,开启全员拿地模式。


趋势10:平台服务,政府推地更主动,更实效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政府这些年在土地经营上也表现出更开放、更主动的转变。*核心的变化是主动经营,平台创新。,同时,引入碧桂园、佳兆业、中粮等专业的城市更新建设品牌房企展示城市更新实战案例和经验。有土地,有案例,有论坛,有面对面碰撞交流,这无疑成为中国较大的土地线下朋友圈。较后,无论拿地模式如何演变进化,一个城市也好,地产行业也罢,单纯拿地盖房子的思维已经落伍,新时期土地的经营要上升到城市运营,城市发展,更好的品质生活,更好的城市服务上来,这才是政府、房地产商在土地买卖之上应有的初心。


订阅收藏楼市资讯,一手掌握房产最新动态

推荐楼盘 滨江时尚广场
滨江时尚广场 14000元/㎡

崇川 南大街

早教机构 医疗配套 商场超市 大型社区

4007638577转046286

号码加密拨打,放心了解详情

电话咨询
关注楼盘 组团砍价 咨询售楼处
网站地图
恭喜您,领取成功

适用项目:全城

适用时间:

联系我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