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淮北师生,安徽将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启用新教材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2020-05-05 10:24:27

*新课程改革

2022年前,安徽省将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高和职教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省教育厅日前出台《安徽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方案》《安徽省新时代推进普通*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未来将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地位。

目前我省普通*教育正处于普及攻坚、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三大改革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

方案要求

*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坚持“五育并举”,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

同时全面拓宽实践渠道,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体验活动和研学旅行,严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须学完14个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三年不少于40*。

课程教学方面

我省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2022年前,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促进普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

安徽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主要措施

(一)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突出德育实效。建设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开展升国旗、唱国歌主题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强化法治意识养成,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打造中*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英雄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现有网络平台,完善德育教育资源。按照大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坚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认真开设好思政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结对共建。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认真开展好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提升智育水平。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核心素养。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进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促进政府、*、企业共同创建城市阅读空间和乡村阅读空间。

强化体育与健康。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落实国家监测制度,实施省、市、县、校四级监测体系。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规范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切实保障学生每天1*校园体育运动,加强校级运动队建设,引领带动*体育活动开展,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布局,推进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建设,开展区域校园足球联赛。推进“师生健康、中国健康”行动。健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端正学生读写姿势,做好眼保健操,保障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达到规定标准。

增强美育熏陶。实施*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建设,建设一批中*艺术特色*。推进城乡*少年宫建设,*要设置艺术教室和艺术活动室,并按照国家标准配备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满足艺术教育基本需求。

加强劳动教育。建立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评价标准,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质,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监督机制,加强县级统筹,确保劳动实践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增效减负

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尤其要关注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创新优质教育资源研发方式,开发适应不同师生需求的优质课件;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利用智能学习空间,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精准分析评价,协助*和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要高度关注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

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市县级教育部门要指导*形成教学管理特色,*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七年级做好小初衔接。*要因地制宜,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创新备课形式,提高备课质量,认真制定教案,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规范常规教学行为。

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市、县级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实际制定中*作业考试辅导指导意见。*要建立学生作业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分层设计的校本作业,加强对作业数量、质量、批改、讲评的常态监管,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从严控制考试次数,注重加强对能力的考查,对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建立学有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三)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规范校本课程

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教材管理办法,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并建立审议评估和质量监测制度。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审查、修订、选用、退出机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校本课程监管,构建*间共建共享机制。*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制定校本课程教师指导手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实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标准化配备和定期更新机制。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四有好老师”

全面提升新时代教师素养。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完善师德规范,强化师德考评,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实施教师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提高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加强教师法治意识培训,提高法治素养。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实施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构建教师可持续发展梯级培训机制,设置结构合理、分级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梯级培训课程体系。建立乡村教师集训制度,落实乡村*艺术体育教师专项计划。 

大力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建立班主任队伍选聘培训管理机制,提高班主任组织管理和教育能力。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行职称晋升“班主任”科目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五)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保障教师权益

落实城乡统一的中*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管理、统筹调配的中*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中*教职工编制年度动态调整机制。各地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中*校布局调整、在校生规模变化等情况,按学年动态调整*编制配备。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不得产生新的代课教师。全面推进中*教师“县管校聘”、“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中*思政课教师配备,配齐配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重视少先队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实行“定向公费培养乡村教师计划”,为乡村*和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型教师”。完善教师岗位分级认定办法,适当提高教师中、高级岗位比例。

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落实教师优待办法,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联动增长机制。绩效工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切实落实*分配自主权,并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完善师生权益保护及纠纷处理制度。

(六)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激发*活力

全面提升校长办学治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完善选任机制与管理办法,推行校长职级制,实行任期制管理,开展任期目标考核评价,推进优胜劣汰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实施中*校长领航工程,构建选拔、培养、使用与管理于一体的中*名校长持续发展梯级建设体系,构建校长持续发展梯级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省级中*名校长工作室,造就一支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名校长队伍。完善校长“省培计划”,开展校长国内外研修。

激发*生机活力。推进现代*制度,落实*办学自主权。改革*发展评价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教育行政管理清单制度,依法将*权力和责任规范清楚;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严格控制面向义务教育*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严格控制与教育无关的辅助性任务。发挥优质*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新优质*成长。

(七)建设高水平教研员队伍,发挥教研支撑作用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省、市、县、校教研体系。明确教研员工作职责和专业标准,健全教研员准入、退出、考核激励和专业发展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配齐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教研员乡村*联系点制度,全面开展以教研员、督学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常规视导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员的指导服务作用。推进学科特级教师工作站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建立区域内校际联合集体备课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连片集体备课、城乡*结对备课、教研员指导式备课等。

(八)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监控信息网络,履行政府控辍保学法定职责,完善学生辍学迅速反应机制和行政督促复学机制。民办义务教育*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阶段*实行基于初*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公办民办普通*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进一步提高初*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水平。完善安徽省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学生空间“成长记录系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各中*和教师要常态化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执行国家制定的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认真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有效推进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各市县因地制宜实行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强化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九)落实教育发展保障行动,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保障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加强乡村小规模*和乡镇寄宿制*建设,加强体育场地场馆设施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逐渐达到国家标准。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加快智慧*建设,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全部达到智慧*建设要求,城镇中*基本建成智慧*,基本建成覆盖中*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持续实施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力度实施农村中*和看护点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保障*建设用地;完善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加快新兴人口聚集区*建设;对城镇小规模*进行改建扩建,增强容纳能力,坚持区域统筹、分校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消除大班额,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大力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到2022年达到20%,到2035年超过95%。

(十)重视家庭教育,实施家校协同育人

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构建组织管理、指导服务、队伍培养、引领评价于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家教讲师团和志愿者团队,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树立和宣传先进家庭典型,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安徽省新时代推进普通*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总体目标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着力在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有效实施改革。核心是完成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健全教育评价体系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改革举措,普通*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关键是多渠道促进育人观念的转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校长、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

主要措施

(一)全面体现德育的时代特征

各地各校要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将普通*思政课融入大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利用国家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和意识。深入开展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廉洁教育等,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开展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增强自主调控、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全面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改进科学文化教育。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科本质特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强化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强化体育锻炼。各地要督促*实施体育固本行动,*要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加强校级运动队建设,保证学生掌握1-3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运动习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加强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加强美育工作。各地要为*建设艺术教室,配齐教师。*要开齐开足课程,积极开展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

重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劳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情感。通过家校共育,培育学生养成家庭劳动习惯、基本生活能力和尊重家长劳动的情感和品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抓好统筹指导,加强劳动教育试验区和实践基地建设。

(三)全面拓宽实践渠道

到2021年各地要制定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深化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校外实践资源相互开放,使得基地活动承载总人数与学生总数比达到2:1。逐步建立社会实践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综合实践顺利畅通。

*要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体验活动和研学旅行,严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须学完14个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三年不少于40*。

(四)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2022年前,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各地各校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各地要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新课程实施方案,做好课程改革工作。*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课程管理,严格学分认定管理,落实校长主体责任。制定安徽省推进普通*与中等职业*融通实施办法,促进普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

(五)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各地要按照《安徽省智慧*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要求,统一建设涵盖选课排课系统、学生评价系统、教师考核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研评估系统、学生职业取向测试系统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系统。*要积极稳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制定*选课走班指南,因校制宜,城市*实行“大走班” “中走班”,农村*可以实行“小走班”,并可以与行政班并存。*要研究制定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下教学日常管理办法、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办法和教研工作运行办法等制度。

(六)创新学生发展指导

制定安徽省普通高*生发展指导意见,开展全省普通高*生发展指导示范试点工作。各地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用1-2年时间,健全指导机制,注重指导实效。*通过全面开设生涯指导课程、学科渗透、职业体验、专家讲座等形式,建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指导体系,与社会各界尤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系,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构建*、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要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的改革;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要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提高教学精准性,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教师要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任务群)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广度及深度,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性、综合性作业。

(八)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安徽省普通高*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普通高*生综合素质评价省级信息管理系统。各地要认真研究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和机制。*要严格按照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学生要高度重视,提供真实材料,并对自己负责,家长指导协助。高校招生要积极主动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2022年前要形成广泛认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九)完善考试招生制度 

加强普通*招生管理。制定公办民办*同步招生入学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在2020年招生入学工作中落实到位。

规范学业水平考试。根据安徽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要求,完善普通高*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学习所有课程,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着力增强高考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健全选学选考机制,根据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基本需要,科学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加强考试命题改革。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引导高*校转变育人方式。

(十)加强育人队伍建设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2020年完成制定安徽省校长队伍建设规划及具体落实措施,继续实施中*校长领航工程,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建立省级*名校长工作室,完善*校长“省培计划”,开展校长国内外研修。各地要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明确校长的专业属性。将校长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加强理想信念,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教学水平,各地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要科学制定教师绩效标准和分配方法,探索适应改革需求的教师管理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改进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到2021年,设立德育职称评审序列,编制班主任专项发展规划,各地各校健全完善班主任培训、管理、考核、激励机制,每学年至少要组织1次班主任培训,异地培训时间不少于1周,在绩效工资总量内对班主任进行倾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育人方式改革中的独特作用。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教研工作,保障教学研究经费,加强对教研工作的指导,建立教研员培训机制和工作评估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配齐配强各学科专职教研员,确保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十一)加强教育资源供给

完善*布局规划。各地要科学编制普通*教育项目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建设项目时间表和路线图。组织实施好国家扩大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建设项目,办好必要乡镇*,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制订消除普通*大班额专项规划,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合理增加教育资源。制定安徽省普通高*校建设标准,加大普通*改造计划实施力度。各地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以及普通*攻坚计划的要求,要制订优惠政策,保障*建设用地,要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进度,完善*建设规划,补足校舍。

(十二)加强装备使用管理

完善安徽省普通高*校装备标准,推进各类功能室和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做好省级示范性实验室评比工作。各地要建立高*校教学装备建设和更新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应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并强化监督监管和考核,优化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水平及使用效益。*要提高设备使用率,做好“建、管、配、用、修、研”等工作,扎实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教学和跨学科教学。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保障


  • 安徽新课程改革
  • 淮北*制度
  • 淮北吉屋
相关楼盘
玖珑府 效果图
玖珑府
相山区 丨 建面95-125㎡
6000元/m²
待售 住宅 花园洋房 大型社区
变价通知
组团砍价
买房交流 477 人正在讨论淮北楼市
淮北买房交流(477)
淮北在售楼盘
淮北楼市
聊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