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世界读书日,古人教你读书九法

2018-04-24 07:07

【中央香榭】近期资讯:  读书有很多种方法

  适合自己的才是较好的

  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

  从中借鉴读书的一些可行的好方法

  一、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二、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核心,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三、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四、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六、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七、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出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

  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八、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

  名列前茅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第2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

  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九、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

  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

  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船山大道

  平湖公园旁

  中央香榭3#好楼

  16层纯板式小高层

  地段

  赏城市繁华

  少有少有

  或许衡阳不再有

  户型鉴赏了解项目更多信息请拨打400电话免费咨询。

过往动态
买房交流 3085 人正在讨论衡阳楼市
衡阳买房交流(365)
所属楼盘
中央香榭 效果图
中央香榭
蒸湘区 丨 建面108-141㎡
6400元/m²
在售 住宅 花园洋房 宜居生态
聊买房
看了这么久,立即咨询售楼现场优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