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拿地、大城市布局,泰禾高增长“弹药充足”
来源:吉屋网综合整理 2018-06-13 17:11:46土地成本高企、楼市调控,进一步压缩了行业利润,房企生存问题日益突出。但泰禾却凭借坚守一二线,坚持高端精品路线的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千亿军团”,规模与实力再上一阶。今年以来,泰禾旗下多个项目持续销售,回款显著改善,成为各大榜单前二前十常客。
业内认为,在融资持续收紧的背景下,今年房企的融资难度将大幅增加。泰禾通过前瞻性的低成本拿地和多元化融资策略,抢在政策窗口期,提前备足了粮草。此外,考虑到近年来土地和货值的溢价情况,优质土储充足的泰禾,其财务也将更加安全有保障。
拿地成本低,扩张步伐快而稳
去年,泰禾实现“弯道超车”,跻身千亿房企军团,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规模迈上新台阶。今年,这家经历了一线土地争战并积累了一定规模的闽系房企,正通过加强低成本土地并购、多元化业务布局来继续其规模扩张之路。
梳理泰禾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目前,泰禾土地作战已全面转入以并购为主的阶段,去年新增的35块土地储备中,有26个项目是通过并购及购买资产的方式获取。
以泰禾去年通过并购获得的广州增城增江街地块为例,按可售面积计算,楼面价仅为4429元/平方米。而此前,某房企在该区域招拍挂得到的一块宅地,折合楼面价12607元/平方米,几乎是泰禾的三倍。
业内人士认为,收并购是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不但使得泰禾的负债率大为降低,也加速泰禾的战略扩张,使其在规模上持续发力,由于泰禾已经通过并购拥有了体量庞大的低成本土地,这也使得其已具备其他同量级房企难以企及的优势。
进入2018年以来,泰禾更是通过收并购途径相继在北京、武汉、南昌等多个一二线核心城市获取房地产开发项目。
泰禾方面表示,近年来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业内并购的机会逐渐增多。公司今后仍然将利用自身品牌、产品、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通过项目的收购,泰禾不仅以低价获取了大量的土地,且收购项目能快速推进,加快企业扩张步伐。
截止2017年末,泰禾通过并购拿地等低成本手段获得土地储备792.8万平米,新增计容建筑面积为1069.21万平方米,土地*金额达552.4亿元,可供货值约4000亿元。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泰禾的预收账款余额较大,随着项目逐渐交付,这些资源将在未来一两年内转为营业收入,确保公司收入和利润的稳健增长。
前瞻布局核心城市,抗风险能力强
近日,一些热点城市的热点楼盘短期之内被“秒光”,一些项目甚至出现了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诚意金”的高门槛。
在一些核心城市,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二线核心城市市场需求量旺盛,尤其是近期一些特点城市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更刺激了住宅需求。“核心城市人口流动性强,市场需求大,抗风险能力强,也是许多开发商坚持布局一二线城市的关键原因。”
泰禾正是其中典型。
“泰禾的战略布局,是所有房企里*清晰,也执行*坚决的。”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表示,一直坚守一二线城市,加上品牌和品质上深刻烙印于市场,使其产品获得了高溢价的保证。
目前,泰禾集团已经深度布局以北京为*的京津冀城市群,以上海为*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深圳为*的珠三角城市群。在黄其森看来,这是*安全的布局,从后续增长角度也是*集约化的。
在进一步深耕北京、上海、福建区域的同时,泰禾还新进入郑州、合肥、济南、太原、南昌、武汉、广州、石家庄等核心城市,进一步加大了公司在核心城市的战略布局,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相契合,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推进,泰禾城市布局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克尔瑞数据显示,2017年,泰禾集团不但销售额超过千亿,其全国销售均价在3万元/平米左右。这一高均价,让所有同行为之艳羡。这既得益于泰禾并购拿地的低成本扩张方式,也源于其打造产品的高溢价能力。
今年以来,泰禾前5月回款大幅增长,4月份泰禾集团回款金额超过60亿元,极大的保证了现金流安全。
业内认为,目前房地产开发贷、公司债、股权融资等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而泰禾凭借强大的授信实力和金融布局,在银行贷款、信托贷款、中期票据、私募债等领域展开多元化、低利率的融资模式。这不仅能够改善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还能为企业带来充足的货币资金,从而进一步助推企业的规模增长。
买新房 上吉屋
购房者都在用的互联网房产服务平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
以上源自互联网,吉屋负责收集整理,并不代表吉屋网的全部观点
www.jiwu.com
- 福州高新区新增两所学校,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2024-07-13
- 福州楼市豪宅独立行情破灭 2024-07-12
- 晋安区城管局严打违建 保护城市绿化 2024-07-12
- 福州康超大厦成功拍卖,有望重获新生 2024-07-12
- 2024年上半年重点房企拿地态势分析 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