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诞生中国总价地王 招商蛇口华侨城310亿拍得
房产网商     2016-08-29

今年以来,“地王”仿佛成了网红词汇,各种严厉的调控政策之后,土地市场仍然是“不疯魔不成活”。

而在今日(8月29日),深圳诞生新总价地王,招商蛇口和华侨城联合体以310亿元的总价拍得深圳新会展中心(一期)配套商业用地,总建筑建筑面积154.33万平方米。一举超越6年前广州亚运村保持的255亿全国总价地王纪录。

本次土地出让采用邀标形式,即只有接到邀请的企业才能投标。虽然是全国总价地王,但这块地楼面价并不高。考虑到代建91万平方米会展中心的成本,及政府将以建安成本回购的1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11宗配套商业地块的楼面地价约为2.15万元/平方米。

在一次又一次地王记录被刷新之后,业内人士认为,在一、二线城市,房企过往的通过公开市场拿地的策略,快要走到头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房地产高速发展了10几年之后,在政府昂扬的不可遏制的卖地冲动10几年之后,一线、强二线的城市,掌握在政府手里的增量地块,已经越来越少了。大量的土地,要么是沉淀在企业手中,要么是需要通过旧改来释放,也就是说,整个一线、二线的房地产土地,也都将会快速的走向存量盘活的阶段。

“一、二线的城市政府只要拿出一块地来出让,基本就都会是地王。这个说是地方政府故意制造地王,的确有些冤枉。它背后有一、二线城市新增土地供应高度短缺的因素,也有房企集体性的回流一、二线城市的因素,更有房企拿地思路依然集中在新增土地市场上的因素。当然,碰到央企大规模的重组带来的非市场因素,碰到一块儿,就更加剧了地王潮。”业内人士分析道。

然而从房地产市场表现来看,三个季度过去了,三、四线城市的库存还在去,一、二线城市的地价房价倒是涨得不像话了。资本没有一如期望的流入三、四线城市帮助加快去库存,反而掉转头全部杀向了一、二线。

也就是说,三、四线的房子也还是卖不出去,地也还是卖不出去。而一、二线的城市,房子涨的普通人买不起了,地也涨得开发商不敢买了。

根据万科、中海的上半年业绩发布会,截至6月底,万科的有息负债为914.6亿,净负债率14.18%,处于很低的水平。而中海10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现金流为正的情况,持有现金超过了1100亿港元。

为什么他们的钱都花不出去?

万科一直认为,每年的买地金额占当年销售金额的40%-60%,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比例。过去5年,万科每年的买地金额也基本都遵循了这一标准,大概都保持在下限40%左右。

但是,按照40%这个标准,万科今年上半年的买地款应该在700多亿,现在还有300亿没花。中海应该是400亿港元,也只花了一半。

卖了房子,赚了钱,赚了海量的钱,却没有再继续投资,都趴在账上,当活期存款。因为,想买的地太贵,不敢买。能买到的地卖不掉,还是不敢买。

这一年多以来的市场,对于万科、中海这样的高周转公司而言,三、四线城市土地多,又便宜,但市场在去库存,房子不好卖。一、二线城市房子好卖,但土地少,地价又太贵,账算不过来。冒然杀进去,买下的可能不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而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虽然地王那么多,但是真正大型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并不怎么激进拿地。万科、中海基本都被迫撤离了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公开市场,每一场土地招拍挂,他们都会“积极参与”,但也都“重在参与”。

不单是这两家公司,凡是走快周转、大规模的千亿级公司,基本都消失在了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市场上。在上半年土地市场上疯狂拿地的公司,大家可以仔细分析一下,看一看是哪些公司在抢地王。

上述业内人士强调,必须要转向低成本的土地获取,这是未来房企拿地策略最大的改变,会很快速的普遍化。包括旧城改造、寻找合作伙伴等等。以及,也许是最划算的,中国的房地产将进入一个“买地不如买公司”的时代。

“也只有大家找到多样化的拿地渠道,不再过于集中到政府公开出让的净地,地王潮,才会真正的落下去。”

*综合华尔街见闻、中证网报道

房产网商,让房产交易更畅快